1.为什么中国油价张,世界油价却掉?

2.高明华的主要评论

3.为什么突然油价上涨?

2012年油价上涨评论_2012年的油价

石油是不可再生,总有一天,地球上的石油将不复存在。

然而目前来看,全球石油供需大体上仍然是平衡的。那么,为何当前国际原油市场油价一涨再涨呢?其实,油价的上升,更多的是人为因素,而非经济需求使然。美国等西方大国的渲染和操控,对它国石油的抢占,以及产油地区的安全形势,是国际油价不断攀升的症结所在。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大国,占世界总消费量的四分之一。美国也是第一大原油进口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3%。油价高位震荡,与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和军事扩张息息相关。

一是利用美元、黄金和石油的比价关系,疯狂套利,操纵原油期货价格。每次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都能看到美国的资本黑手,比如,2008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全球经济低迷,石油价格大涨,严重背离了供需原理,期货市场根本不受美国监管,美国表面上打击投机炒作,实际上是美国和华尔街的联动。

二是通过战争和其它手段渗透抢占石油。发动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致使盛产石油的国家战乱不断,同时也影响了周边地区。美国的反恐战争,也直接影响市场的预期。伊朗作为世界第二大储油大国,不仅受到美国经济制裁,还受到战争威胁。无论伊拉克战争还是潜在的对伊朗的战争,无不给世界石油市场带来恐慌,造成油价动荡不定。美国还通过阿富汗战争,对中亚地区进行军事和经济渗透,通过参加石油开发等手段,竭力占有中亚及里海的石油。美国跨国石油公司已获得里海16%的石油,加上美英合资企业,两国已控制里海27%的石油。美国还对非洲发动能源攻势,目前非洲石油已经占美国石油进口总量的20%。美国凭借军事和经济实力,操控全球70%的石油及石油运输通道。对此,俄罗斯做出果断反击。2003年10月25日,俄罗斯石油大亨、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霍多尔科夫斯基试图将他的尤科斯石油公司主要股份出售给ExxonMobil公司。欲将俄罗斯这一重要的战略出让给的外国公司,实际上是一家美国公司。普京岂能轻易让其得逞?正如俄一位高级官员说,霍氏想出卖石油,这对克里姆林宫简直是一个“灾难性的”。目前,俄罗斯和美国在叙利亚的对峙,美国与中国在南海、东海和缅甸的角逐,都是为了石油。

三通过美国的原油库存变化,影响国际油价的市场预期,对国际油价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遇到国际油价上涨的时候,根据自身需要,或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以期达到抑制油价的作用。或国际油价越是上涨,则越是扩大石油战略储备,不断增大世界石油供给的压力。

四是国际石油的定价权也主要操控在美国手中。世界产油储量前十名的沙特、科威特、加拿大、阿联酋、利比亚都被美国控制,国际市场上石油直接以美元定价,因而美元不断贬值也导致油价不断上升。据计算,美元贬值10%,就会使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上涨7.5%。美国在控制美元和石油定价权上同样实行“单边主义”,以图保持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有评论指出,美国把石油作为经济武器,其目标主要对准中国,以遏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什么中国油价张,世界油价却掉?

3月6日消息,据媒体报道,国际油价本月5日显著上涨,再创14个月来新高。

截至当天收盘,纽约商品4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66.09美元,涨幅为3.54%;5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69.36美元,涨幅为3.93%。

油价在经历了上涨之后,92号汽油和95号汽油都在上涨,涨价之后,92号汽油的价格为6.61元,而95号汽油涨价之后,价格是7.16元,也就意味着全国大部分的油价步入七元时代。

油价如果持续上涨,涨到高位,给你我的生活带来了这些变化:

一是开车出行的欲望降低了。原油涨了,我们的汽油也就跟着涨了。现代社会,汽车已经变成越来越多老百姓出行必备工具,而汽油的涨跌直接影响大家出行的成本。如果油价持续上涨,很多人可能会选择利用其它交通工具替代开车,或者通过拼车等方式降低出行的成本。

二是会影响一部分购车人的选择。油价上涨了,大家出行的成本增加了,养车的成本也增加了,本来想通过开车来改善出行的人,可能考虑油价因素会暂缓买车。

三是网购的成本增加了。油价上涨,物流成本上升,我们网购的成本可能也会相应的上涨。今年以来,已经有多家快递公司涨价了。

四是机票价格上涨了。油价上涨,飞机飞行的成本也在不断上涨,而机票价格也会随着飞机飞行成本的增加而上涨。一旦机票上涨,将对我们出行和旅游带来巨大的影响,不利于通过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五是部分物价上涨。一方面石油是许多产品的原材料,原材料上涨,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涨;一方面石油作为燃料,石油上涨,生产成本上涨,物价也随之上涨。

石油的价格关乎着我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虽然石油上涨对我们的生活成本增加了不少,但是我们却始终离不开石油。所以,希望通过各种科技手段,让更多的清洁能源能够替代石油,让老百姓的生活成本降下来。

打字不易,点个赞支持一下吧,评论说说你对于油价的看法吧。

高明华的主要评论

中国油价是有保护性质的,没有与国际油价接轨,就是和国外油价并不同步.(其实很早就出现国外油价涨我们涨,国外油价降我们还是"涨"的情况,个中原因很复杂,其实最根本的就是中国的石油行业是垄断的,石油巨头经常借此优势"自行涨价")就是有"油价补贴"政策,目前中外油价差距很大,世界油价从去年年底就开始飙升时下已经到140美元/桶了吧.

很多发展中国家对油价都有补贴的,比如印度和中国,就在前天,印度也终于挺不住宣布国内油价全面上调,当时就有人发评论文章"印度已宣布全面上调油价 中国如何走".昨天晚上发改委随即宣布中国汽油柴油价格每吨上涨1000元.

其实,中国的油价上涨是迟早的事.一方面,中石油和中石化等石油巨头拿着的巨额补贴还不断的制造油荒给以压力,有人称,中国的油价补贴政策是"穷人补贴富人";另一方面中国的股市进入2时代与日益严峻的沪深股市让决策层不得不考虑上调油价.但是何时上调,上调多少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当然,各方都希望所制定上调油价的政策能够"标本兼职",但是其效果究竟如何还要看今后物价,民生,企业等等的形势.

总之,经济上的决策到底好还是不好不是短期能见效的,这也考验了的综合能力.

相关出处:石油限价:穷人补贴富人://.cenn.cn/News/2008-6/499_200869121257.shtml

油价何去何从 .cenn.cn/zt/oil

为什么突然油价上涨?

(1)《市场化:我们走了多远》,载《人民日报》,1998年12月21日;  (2)《失灵是如何造成的——在“中国法治论坛”上的讲话》,载《今日中国》,2001年第7期;  (3)《公司为谁的利益服务》,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8月;

(4)《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的两条途径》,载《证券市场周刊》,2002年51期;  (5)《国有企业市场化进程研究》,载《人民日报》,2002年12月14日第六版;

(6)《从珠证消亡看证券公司治理的漏洞》,载《证券市场周刊》,2003年第41期;

(7)《高管薪酬排行榜凸现激励机制缺陷》,载《证券市场周刊》,2004年第19期;

(8)《集团整体上市的风险》,载《证券市场周刊》,2004年第9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10期《论点摘编》;

(9)《国资委是人大的,还是的》,载《经济》2005年第2期;

(10)《提升信息披露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载《证券市场周刊》,2004年第22期;  (11)《中国全面“入市”了吗?》,载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第20期;  (12)《无序竞争还是利益之争》,载《新京报》,2005年5月24日经济评论版;  (13)《中航油启示:制度健全并不等同于制度有效》,载《新京报》,2005年6月14日经济评论版;  (14)《制度成了橡皮图章——从顾雏军案谈起》,载《财经时报》,2005年8月8日-8月14日;  (15)《中小企业经营环境还欠缺什么》,载《新京报》,2005年9月16月经济评论版;  (16)《海外战略投资者带给中航油的得与失》,载《新京报》,2005年11月23日经济评论版;  (17)《规范国企职位消费行为需要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载《新京报》,2006年1月19日经济评论版;  (18)《职工权益保护是国企改制成功的保障》,载《新京报》,2006年1月24日经济评论版;  (19)《重组后的中航油:让董事们切实负起责任来》,载《新京报》,2006年3月29日经济评论版;  (20)《收购信息披露触发点提高至10%更有效用》,载《新京报》,2006年5月24日经济评论版;  (21)《<新破产法>规定职工优先补偿权的意义》,载《新京报》,2006年8月25日经济评论版;  (22)《从徐工并购案看企业自主创新意识的缺失》,载《新京报》,2006年10月19日经济评论版;  (23)《遵守规则从“硬化”制度始》,载《新京报》,2006年11月4日,时事评论版;  (24)《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面子”》,载《新京报》,2006年11月26日,时事评论版;  (25)《国企红利要让全民受益》,载《新京报》,2006年12月7日,经济评论版;  (26)《对待大学资金入市要一分为二》,载《新京报》,2006年12月16日,时事评论版;  (27)《优先保护劳动者利益是正确选择》,载《新京报》,2006年12月28日,经济评论版;

(28)《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须体现公共性》,载《国企》,2006年第12期;

(29)《国资调整应以公众为先》,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1期;

(30)《石油企业的诡辩应该休矣》,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2期;  (31)《公司的补偿机制》,载《国企》,2007年2-3期;

(32)《国企高管高薪低效在于体制没有理顺》,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3期;

(3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需要明确五个问题》,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4期;

(34)《关于四层次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基本设想》,载《国企》2007年第4期;

(35)《谁来“当家作主”——民营企业的股权与控制权》(“北大圆桌”),载《北大商业评论》,2007年第1期;  (36)《红利上缴国库,国企本性回归》,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月6日;  (37)《增加公众才是真正“与国际接轨》,载《新京报》2007年1月20日时事专栏;  (38)《中国油价仍然偏高》,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月24日;  (39)《国企高管高薪低效的体制内因》,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2月14日;  (40)《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享受免费更合理》,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3月28日;  (41)《应对小区物业做什么》,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4月13日;  (42)《怎样促使企业乐于承担社会责任》,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4月25日  (43)《应设立国有独资的国企改制重组基金》,载《新京报》2007年4月26日经济评论版;  (44)《中国公司治理指数缺少什么》,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5月23日;  (45)《合作创新机制最是稀缺》,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6月21日;  (46)《谨防国有股转让新规强化垄断》,载《新京报》2007年7月11日经济评论版;  (47)《董事会监事会何以都失效了——赵新先获刑留下的诸多问号》,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7月18日;  (48)《三项新规对公众意味着什么》,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7月26日;  (49)《勿忽视公司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载《新京报》2007年8月17日经济评论版;  (50)《债权人也是公司治理重要参与者》,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8月29日;  (51)《交强险闪现部门利益长长背影》,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9月26日;

(52)《国企法人治理的四个基本问题》,载《国企》2007年第5期;

(53)《如何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5期;

(54)《自然垄断企业如何治理》,载《国企》2007年第6期;

(55)《国企老总高薪低效的体制内因》,载《首都国资》2007年第7期;

(56)《重新认识国有企业的作用》,载《国企》2007年第7期;

(57)《“新59岁现象”反思》,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8期;

(58)《从交强险看规制的缺陷》,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10期;

(59)《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思考》,载《国企》2007年第10期;

(60)《社会和谐因子就在传统习俗中——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析》,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0月22日;  (61)《国有企业大呼隆上市之忧》,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1月16日;  (62)《最难把握股权稀释度——话说成长性企业之一》,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2月7日;  (63)《职业经理人市场制度缺位——话说成长性企业之二》,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2月14日;  (64)《做强做大、确保控股两者能兼得吗——话说成长性企业之三》,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2月21日;

(65)《国有企业上市应慎行》,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12期;  (66)《改善外部环境三项制度为先——话说成长性企业之四》,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1月4日;  (67)《高管辞职:诱惑太大规制太软》,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2月28日;  (68)《相对控股:完善公司治理新趋势》,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4月7日;  (69)《独立董事竟如此尴尬》,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4月18日;  (70)《“杭萧钢构案”警示意义有限》,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5月7日;  (71)《赈灾捐款凸显中国公司治理的尴尬》,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6月20日;  (72)《中国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困境》,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8月15日;  (73)《公司治理模式趋同化潮流在加速》,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9月9日;  (74)《北京多项解决行车难政策之优劣比较》,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10月24日。

(75)《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阶段及成就》,载《国企》,2008年第10月刊;

(76)《国企改革目标:公共性还是赢利性》,载《国企》,2008年第11月刊;

(77)《国有资产盘活与流失》,载《国企》,2008年12月刊;

(78)《国资监管体制迈出重要一步——评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成立》,载《国企》,2009年2、3月合刊;

(79)《拒绝分红是对投资者利益的剥夺》,载《董事会》,2009年第6期;

(80)《公共性:国有企业改革的理性回归》,载《中国企业报》,2009年7月3日;  (81)《如何完善国有企业董事会治理》,载《中国企业报》,2009年8月7日。

(82)《国企并购改制应以职工利益为先》,载《凤凰周刊》,2009年9月第25期;  (83)《上市垄断国企高管激励过度》,载《董事会》,2010年第1期。  (84)《让选聘权回归董事会》,载《董事会》,2010年第2期。  (85)《破除董事长总经理的等级观念》,载《董事会》,2010年第3期。  (86)《高管薪酬制度将全球化》,载《董事会》,2010年第4期。  (87)《集体诉讼制度当立则行》,载《董事会》,2010年第5期。  (88)《让境外投资者更“安定”》,载《董事会》,2010年第6期。  (89)《证券分析师缘何轻视治理》,载《董事会》,2010年第7期。  (90)《民企造系:“协同”还是“掏空”》,载《董事会》,2010年第8期。  (91)《机构为何不愿掺和A股治理》,载《董事会》,2010年第9期。  (92)《上市公司自愿信息披露不合格》,载《董事会》,2010年第10期。  (93)《双输的结局》,载《董事会》,2010年第11期。  (94)《坏年报患上披露拖延症》,载《董事会》,2010年第12期。  (95)《信披违规须用重典》,载《董事会》,2011年第1期。  (96)《国新公司性质何属》,载《董事会》,2011年第2期。  ()《公司治理:病态的官僚化》,载《董事会》2011年第2期;  (98)《信息披露制度演化新趋势》,载《董事会》,2011年第3期。  (99)《银行业监管的进步与不足》,载《董事会》,2011年第4期。

(100)《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模糊艺术”》,载《董事会》2011年第4期。  (101)《陈晓兵败治理规则》,载《董事会》,2011年第5期。  (102)《股权激励请减速缓行》,载《董事会》,2011年第6期。  (103)《中石油三年垄断租金近4500亿》,载《董事会》,2011年第7期。  (104)《央企为何啃老哭穷》,载《董事会》,2011年第8期。  (105)《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仅一成合格》,载《董事会》,2011年第9期。  (106)《国企红利是伪命题》,载《董事会》,2011年第10期。  (107)《高管/员工薪酬差距正加大》,载《董事会》,2011年第11期。  (108)《ST金顶的财务治理垫底之谜》,载《董事会》,2011年第12期。  (109)《股票期权激励怪相频出》,载《改革内参》,2012年第2期;  (110)《财务治理:新兴跑赢传统》,载《董事会》,2012年第2期;  (111)《中国上市公司内控制度有效吗》,《经济视野》,2012年第4期;  (112)《央企盈利后如何分钱》,载《人民论坛》,2012年5月(下);  (113)《轮值CEO制度是伪命题》,载《董事会》,2012年第6期;  (114)《“四大”本土化实属舍本逐末》,载《董事会》,2012年第7期;  (115)《制度偏差让独董形似神不似》,载《董事会》,2012年第8期;  (116)《国企改革应放弃利润至上思维》,载《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第24期;  (117)《员工持股卡壳治理难题》,载《董事会》,2012年第10期;  (118)《经理人市场欠缺下的无奈选择》,载《董事会》,2012年第11期;  (119)《绩效不是社会责任评价的唯一标准》,载《董事会》,2013年第1期;  (120)《集体诉讼:退市制度之痛》,载《董事会》,2013年第2期;  (121)《防控上市公司违规需综合治理》,载《董事会》,2013年第3期;

(122)《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和治理是必然趋势》,《经济参考报》,2013年10月18日;

(123)《四大缺陷致董事会治理不合格》,载《企业观察报》,2013年11月11日;

(124)《大不同类型国企的未来改革趋向分析》,载《人民论坛》,2013年11月25日;

(125)《新一轮国资国企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载《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12月4日;

(126)《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切忌一刀切》,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2月20日;

(127)《国企推进混合所有制的关键问题》,载《企业观察报》,2014年2月24日;

(128)《混合所有制只能在竞争性领域推行》,载《中国企业报》,2014年3月8日;

(129)《七大领域放开应取不同方式》,载《企业观察报》,2014年3月24日;

(130)《对稀缺垄断国企实行混合所有制》,载《国企》,2014年5月刊;

(131)《国改革的方向与阻力》,载《中国科学报》,2014年5月30日;

(132)《独立董事之“怪相”》,载《中国报道》,2014年第7期;

由于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而突然调整油价,有必要知道,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当国际原油价格下跌或上涨时成品油价格会下跌或上涨,因为成品油是原油,当然,价格之间的关系非常大。这一次,价格调整是为了降低油价,但不能超过8美元每公斤的价格,所以不是每个人都期望。

我们应该知道,国内油价经历了起伏,但车主仍然无法改变使用汽车的朋友,我们应该知道,成品油价格上涨或车主汽车使用成本下降朋友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一轮油价调整即将到来,但油价正在上涨而不是下跌,即使油价上涨也会显着增加车主使用汽车的成本。油价的突然调整由于国际原油的变化

如果当今世界发生大事,驻叙利亚的非法美军正在窃取叙利亚的石油,而叙利亚每天80%的石油产量都被美军偷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价格波动。国际原油,这导致了国内油价的调整,但这种调整并没有达到车主和朋友的预期效果,毕竟,国内油价上涨相对较大,因此会导致许多人车主使用成本。国际原油价格与成品油价格密切相关

国际原油价格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战争、能源和食品。即使世界某些地区出现问题,那么国际原油价格也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地的成品油价格都会受到影响。世界也将受到影响。总的来说,国际原油价格与成品油价格密切相关,如果国际原油价格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国内成品油价格上涨,但的是,我们拥有大量储量。石油,但也要以低成本从俄罗斯购买大量石油,即使是为了控制国内成品油价格或稳定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