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朝鲜战争的重大失误之一,痛失好局,至今仍让人觉得无比可惜

2.朝鲜现状详细介绍

3.朝鲜战场3大谣言,多少年轻人被误导!承认志愿军厉害就这么难?

4.韩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以及近年遭受严重打击的原因

5.修车师傅说懂车的人都买日本车,你同意吗?

朝鲜汽油价格比中国便宜_朝鲜的汽油价格

从古至今,一直在试图设置价格上限与价格下限。旧约禁止在放贷时收取利息,中世纪的固定了面包的价格上限,而近年来的美国固定了汽油的价格、纽约市的房租以及最低工资等等。有时不止控制一些特定商品的物价而是试图控制整体物价水平,美国就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朝鲜战争期间以及11到13年尼克松执政期间取这种做法。对价格管制的拥护是人们容易理解的,尽管它们并没能保护好消费者权益并且伤害了其他人。价格管制坚持保护了那些在价格上涨时生活尤其艰难的人。禁止高利贷(对借出去的钱款收取极高的利息)是为了保护那些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借贷的人;面包的价格上限是为了保护那些穷得只能以面包为生的人;房租上限是为了保护那些在房屋供不应求时租房的人,否则房东就会“坐地起价”。

虽然价格管制常常被使用,虽然表面上对价格管制的呼吁是有逻辑可言的,但除非在短暂的紧急时期,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反对价格管制。原因是价格管制扭曲了的分配。用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话说,经济学家可能知道的不多,但他们确实知道如何制造过剩和短缺。用来防止价格高出某一特定水平的价格天花板,会造成短缺。而用来防止价格低于某一特定水平的价格地板,会造成过剩。设对于汽车轮胎的供给和需求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上达到平衡,却在这时设定了比现有价格更低的价格天花板。轮胎的供给量将会减少,但是轮胎的需求量却会上升。结果供不应求,货架被抢购一空。尽管一些消费者足够能够以低价买到轮胎,但其他的很多人将被迫买不到轮胎。

因为价格管制阻止价格体系分配供给,必然要有其他的分配机制来代替。排队,这一在东欧经济下常见的情形,是一种可能。当美国在13年到19年间设置汽油价格上限时,商人以“先到先得”的理念销售汽油,这让司机们略微尝到了苏联人民的生活的滋味:他们不得不排着长队等待购买汽油。汽油的真实价格,包括人们为汽油付出的货币以及他们花费在排队上的时间,往往比价格管制以前的价格还要高。比如,在19年某个时候,把汽油价格固定在每加仑1美元。如果市场价格是1.2美元,一个买了10加仑汽油的司机表面上省下了2美元,但如果这个司机必须花费半小时用来排队,而她的时间每小时价值8美元,她真正花费的就是10美元汽油费加4美元时间成本,最终汽油的价格变成了每加仑1.4美元。当然,一些汽油是商人留给朋友、老顾客、政界相关的人,还有愿意暗中多付些钱的人的。逃避管制的激励一直存在,逃避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没有止尽的。具体方式有赖于物品活服务的特点,产业的组织形式,的行政力度等等。一种最简单逃避价格管制的方式就是降低产品质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汉堡里面夹肥肉,糖果比原来小了并且使用劣等原料,房东减少了他们对出租的房子的维护。能够通过发布明确的产品质量标准来打击这些降低质量的行为(规定汉堡里必须夹有足量的瘦肉,出租的房屋至少每年要粉刷一次等等),辅以监督和行政手段。但是这也意味着管理价格体系的官僚机构要更加庞大,更有侵犯性,花销也要更大。

有时更加狡猾的方式也会出现,其中之一就是捆绑销售。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能以官方价格购得小麦面粉,消费者常被要求购买超过他们需要的黑麦或者土豆面粉。被迫的提高消费是另一种狡猾的方式。设想一个制造商,在一条生产线上大规模生产质量较次,价格也较低的产品,并且缓慢地涨价;在另一条生产线上小规模地生产质量较高,价格也价高的产品,涨价幅度也大。当引进了价格天花板使两条生产线都处于短缺状态时,这个制造商就会终止那条低价生产线,迫使消费者“提高消费标准”,购买高价格的产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这个原因,做出过很多努力来迫使服装制造商继续低价格生产线的生产。可是就在在尼克松总统施加控制下的七十年代早期,钢铁制造商宣称取消了中等钢板的生产,诱导消费者购买价格更高的钢板。

不仅生产者有提高价格的激励,一些买者也有支付高价的激励。结果可能是买者暗地里向卖者支付一笔钱(比如给有租金控制的房屋的监管人一笔贿赂)或者市场将演变成一个完全的,商品的买卖都在暗中进行。的价格不止比官方价格高,也比自由市场价格更高,因为买者通常对商品有着急切的需要,而且一旦交易被发现,买卖双方都会面临惩罚。

排队、逃税、交易的显著代价促使强制执行一些分配方式。最简单的就是发放购物券,使消费者能够购买固定数量的受控商品。比如说,每个汽车司机得到允许他购买一套新轮胎的购物券。配给解决了一些由价格管制造成的短缺。由于发放的购物券必须和产量相当,生产者不能再轻易地把他们的产品转移到了;发货人接受贿赂以及要求捆绑销售的激励也小了;因为只能购买很少量的商品,消费者也不再有出高价的激励。

但配给也会产生新的问题。要承担这样的艰难职责:调整配给使之适应波动的供求变化,满足私人消费者的要求。一些情形中,给每个消费者分配同样多的商品是可行的(城市被围困期间的面包分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但更多时候,消费者的需求并不统一,甚至大相径庭,配给也不得不面临这样的难题。一些司机开车较多,需要买很多汽油,另一些却开得少。

一种解决办法依据每个消费者的具体情况调整配给。内科医生和推销员会得到额外的汽油配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公众委员会(community boards)就有权向有特殊需求的个人发放额外的配给。但是这个中,偏袒和腐败的危险,尤其在爱国主义精神削弱的时候,是很明显的。一种改善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允许购物券自由交易。这给那些出售多余购物券的消费者带来了收入,同时也提高了买入购物券的消费者的。但白市(官方市场)不能鼓励生产者增加产出,要结束这种情况只有取消价格管制。

看到价格管制带来的种种问题,我们会问为什么价格管制还会被实行,为什么有时价格管制甚至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答案是(在某种程度上),大众通常不能看到价格管制与它们所产生的问题之间的联系。生产商取消低价格生产线通常被理解成是对穷苦大众的冷漠无情而不会被理解成是价格管制的结果。但价格管制确实总能惠及一部分消费者,他们会强烈要求公众的同情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极力游说实行价格管制。最低工资会造成不熟练工人的失业,但它确实提高了仍然保有工作的贫困工人的收入;租金控制使年轻人找到出租的房屋变得更难了,但它确实为那些在价格管制颁布时已经租到房子的人们控制了房租。

当公众警觉到通货膨胀将要失控时,就会实行物价总水平管制(在多种商品上都实施价格管制)。在20世纪,战争通常是实行物价总水平管制的原因。那时,价格控制产生的积极的心里影响,至少在短期,可以说远远超过短缺、官僚主义、、配给造成的损失。通货膨胀率的飙升会造成疯狂抢购、罢工以及人们对那些被认为是受益于通货膨胀的少数族裔的仇恨,等等。价格管制将缓解这些威胁,尤其在爱国之情使人们都愿意遵守管制时。然而,一旦战争结束了,这些好处也就不复存在了。更重要的是,即使是战争期间的通货膨胀,很多也并不是由于抢购,而是由于带有通货膨胀倾向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造成的。从战时价格管制抑制了由于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价格上涨的层面上讲,价格管制只是把预期的日期推后了,把速率不变的通货膨胀变成了先慢后块的通货膨胀。而且,在战时价格管制之下,表面上的物价指数稳定只是一种幻象。价格管制会带来的一切问题——排队、逃避管制、、配给,向消费者提高了商品的真实价格,而且这些影响在计算价格指数时只被部分地考虑到。当价格管制被取消之后,被隐藏的通货膨胀就会显现出来。比如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测量出的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相对低的水平。但是当价格管制被取消之后,从1945年12月到1946年12月,物价指数飞涨了18个百分点,为二十世纪年涨幅最大。

用物价总水平管制来控制通货膨胀是十分困难的,这部分是因为有些商品的价格会不可避免地失去控制。有时会有意识地允许一些商品不受价格管制。只管制一些商品(比如钢铁、小麦、石油)价格的原因是这些商品至关重要,控制住它们的价格就能控制整体物价水平。但需求倾向于从被管制的部门转移到未被管制的部门,结果就是未被管制的部门物价上涨比先前更快。分配会根据物价改变,对于未被管制部门的供给将会增加,当然代价是提供给被管制的部门的供给减少。因为原来的被管制部门包括很多重要的原料生产企业,这些原料产出的减少,会带来令人十分焦躁的局面。这样,如果价格管制持续的时间很长,原本只想控制某些物品价格的会把它演变为全面的价格管制。这正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情况。

困扰着物价总水平管制的第二个问题是一个权衡取舍的问题,是要一个简单的,看起来又很公平的呢,还是要一个有足够弹性来维持表面上的效率的呢?简单,要求保持大多数物价不变;但效率,要求频繁的调整。而且相关价格的调整,使官方的管制要服从于没完没了的游说和关于不公平的抱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这种矛盾就尖锐地凸显了出来。一开始,相关价格频繁地调整,这是经济学家们的建议,他们相信为了避免潜在的短缺和某些市场的扭曲,这是必须的。但是越来越多的投诉声称这项是不公平的,它并没能阻止通货膨胀,并且导致了1943年罗斯福总统著名的“坚守防线(hold-the-line)”指令,冻结了大多数物价。不论它作为经济政策有怎样的缺陷,这项指令本身是容易理解也是容易向公众推广的。

在和平时期施行价格管制很有可能是为了使通货膨胀率的降低变得容易些。在很长时间的通货膨胀后,如果引进一项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减缓通货膨胀,很多物品的价格还会以较高的速率持续上涨一段时间。尤其是工资还会持续上涨,因为劳动合同是长期的或者工人并不能立刻感知到政策的变化。这样就又反过来提高了失业率,减少了产量。用禁止工资上涨超过新的需求和价格的办法,价格管制可以减少通货紧缩的代价。从这个观点出发,约束性的货币政策,是治疗通货膨胀的主药,而价格和工资管制则是药用以缓解疼痛。虽然这在逻辑上是可以接受的,但结果通常并非如此。在公众的眼中,价格管制免除了货币部门(在美国是美联储)对于通货膨胀要负的责任。结果是,联邦要避免经济不景气的压力导致持续的甚至加速的货币过度供给。止痛药被误当成主药了。相似的情形曾经发生在11年的美国,尼克松总统施行管制的时期。尽管管制被赋予了正当理由,它们是为了“赢得时间”好让更加重要的抑制通胀的措施得以施行。但货币政策依旧是扩张性的,甚至比之前更甚。

对于价格管制的研究给我们好好上了关于自由市场的一课。仔细研究那些管制阻碍了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案例,我们会更加珍惜价格机制一贯的优雅和效率。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存在有效率的短期价格管制,对经济史公正的解读完美地说明了那些情况是如此至少。

朝鲜战争的重大失误之一,痛失好局,至今仍让人觉得无比可惜

丹东没有资格对朝制裁

有朝制裁只是国家行为。丹东是一个地级市,只能听从国家的安排。而不是丹东市自己有这样权力的

今天看了制裁内容了,实际上就是一纸空文。比如是煤碳、铁矿制裁。现在几乎已经停了两三年了,丹东本地矿山都停了,进口只有奥矿。再比如说停止汇款。多数都是私下里自带现金过境,不通过银行的。再比如说,停止航空燃油,朝鲜需要的是柴油和汽油。所以说没有多少意义的制裁。

今天过江的车辆仍然是二三百辆,没制裁前也是二三百辆车。都一样

真想制裁,就一刀切,全部停止贸易就可以。偏偏不是停止,而是彼此之间犹抱琵琶半遮面,所以说这不叫制裁,而叫演戏。

朝鲜现状详细介绍

01

朝鲜战争爆发后,形势对朝鲜人民军来说简直是一片大好。金日成很快就将指挥部挪到了汉城,这可是李承晚建立的“大韩民国”的首都!韩国军队早就被朝鲜人民军赶到了半岛南部,而且正在以飞快的速度继续向南溃退。

金日成又高兴又着急,高兴的是,统一大业即将完成;着急的是,进攻速度还不够快!只有一鼓作气把韩国军队赶出半岛,取得这场内部战争的胜利,解散大韩民国,把生米煮成熟饭,才能说自己赢了!否则,只要美国干预,战争形势将立刻逆转!

不得不说,金正日的考虑有几分道理,但最终也坏在了这个“急”上。朝鲜人民军不顾一切地向南发起攻击,导致后方全空了,从平壤到汉城、再到洛川江一带,全是空白,这就意味着,一旦美军从中间横插一杠,朝鲜人民军的后路将被彻底切断,形势将会出现不可扭转的变化!

不知道金日成有没有意识到,但中国意识到了,而且是一位军事参谋意识到了,他叫雷英夫。

02

“联合国军”总司令对登陆作战有谜一般的热爱与自信。朝鲜人民军攻势如潮,麦克阿瑟不在乎;韩国军队和美国军队屡战屡败,麦克阿瑟丝毫不急。为什么?因为他心中早就部署好了一步棋——是一步险棋,却更是一步妙棋,那就是在仁川实行两栖登陆作战,彻底把朝鲜人民军分割包围、全部消灭!

从局部来看,仁川距离汉城不到四十公里;从全局来看,仁川位于朝鲜半岛中间线上,一旦占领,将会把整个朝鲜半岛拦腰切断。从战略意义上看,仁川简直是必争之地。

但几乎所有人都不认为美军会从仁川登陆,包括华盛顿方面,都极度不赞同这一作战方案,原因很简单,仁川的地理条件实在太不适合登陆作战了,航道很窄,被称为“飞鱼航道”,潮汐不规律,涨潮时水位超过35英尺,但落潮时则全是厚厚的淤泥。从仁川登陆,虽然有着巨大的战略意义,但一旦失败,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麦克阿瑟使出浑身解数,终于使华盛顿方面同意了这一作战。

1950年8月26日,仁川登陆作战进入具体部署阶段。

半个多月后的9月15日,仁川登陆作战正式开始。

殊不知,这一冒险性极强、保密性极高的作战,早就被中国分析并预判到了。

03

雷英夫是中国总参作战室的主任,也是周恩来总理的军事秘书。

1950年8月23日,这天距离麦克阿瑟具体部署仁川登陆行动还有3天,雷英夫正在总参作战室分析朝鲜战场形势,他发现,朝鲜人民军在釜山周围与美韩联军进入胶着的作战状态,朝鲜人民军打不进去,美韩联军守得很牢固,却既不后撤,又不反攻。

“这是个阴谋!美韩联军明明有20多万重兵,却只被动防守,不撤退,也不反攻,目的就是要把已经强弩之末的朝鲜人民军全部吸引到釜山来!”雷英夫惊出一身冷汗。

雷英夫顺着地图往北看,“糟糕!洛东江以北一直到平壤,只有几个零星的朝鲜人民军师团在驻守,除此之外几乎没有朝鲜人民军驻守了,而这几个剩下的师团,几乎全是新组建的,战斗力很弱。美国在日本的两个预备队却一直按兵不动,肯定有阴谋!”

“抓紧进行推演分析!”雷英夫立刻安排作战室行动了起来。

这一推演分析,惊出大家一身冷汗。雷英夫拿着分析归纳出来的六点意见,几乎瘫坐在椅子上。

“我必须马上去向周总理汇报!”雷英夫大步流星地赶往周总理工作的西花厅。

04

周总理看着雷英夫拿来的六点意见,陷入了沉思。这时已是晚上十点,周总理沉思片刻,说“必须马上向汇报。”

很快,看到了这六点意见,表情也变得凝重起来。

“1、釜山的滩头阵地打得热火朝天,麦克阿瑟把20多万部队放在这里,平均每8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师,却既不撤退,也不反攻,其目的是为了把朝鲜人民军的主力全部吸引过来。如果这一预测属实,那么背后一定隐藏着极为险恶的战略意图。

2、美国在日本驻守的陆战一师和步七师战斗力很强,明显是这次作战的战略预备队,但目前韩国处于不利局势,这两支部队却丝毫没有增援迹象。

3、麦克阿瑟指挥风格以敢于冒险而出名,且对两栖登陆作战有莫名的痴迷。

4、朝鲜半岛南北长约1000公里,但东西只有200公里,最利于进行南北分割,只需进行登陆作战,朝鲜半岛适合登陆作战的地点很多,包括元山、镇南浦、仁川、群山等。

5、经分析,仁川是最佳登陆地点。这里是汉城的外港,又处于半岛的蜂腰位置,且人民军防守薄弱。虽然仁川登陆条件恶劣,但这样反而更容易被朝鲜人民军忽视,也符合麦克阿瑟敢于冒险的个性。

6、朝鲜和苏联目前都过于乐观,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却没有看到大好形势里隐藏着巨大的危险,一旦朝鲜人民军退路被切断,将会陷入绝境。据消息,美国和英国正在抽调地中海和太平洋的海空军到朝鲜,这是开展登陆作战的又一预兆。”

许久之后,说了六个字“有道理,很重要!”

看到说话了,雷英夫又说到:“,我认为,美军会在仁川登陆,时间就在9月15日,时间就在上午6:56,或者下午19:19。”

竟然精确到了分钟?抬起头,看着这位不到30岁的军事参谋,眼神里既有欣赏,又有一丝疑问。

雷英夫接着说:“我们对近期朝鲜半岛的海潮做了研究,只有3个日期适合开展登陆作战,分别是9月15日、11月3日和1月11日,就仁川恶劣的登陆条件来说,9月15日是最好的时机,因为在其他两天,仁川海岸可以靠岸登陆的时间,每12小时内只有3小时,时间非常紧张,但9月15日这天不一样,因为这天仁川涨潮的最高时间有两次,一次是上午6:56,一次是下午19:19。综上,我们认为美军极可能把登陆时间定在9月15日上午6:56或者下午19:19。”

这时距离仁川登陆作战还有23天,在没有利用情报手段的前提下,中国只靠分析,就准确预测到了麦克阿瑟的登陆作战。

听完后,立刻作出指示:“立即通知情报部门,务必严密监视朝鲜和美英动向,立即将相关情况通报斯大林和金日成,希望朝鲜人民军做好防守仁川的准备。立即通知东北十三兵团加紧准备,随时准备作战。”

周总理立刻行动起来,马上安排驻朝大使倪志亮向金日成通报情况。但遗憾的是,无论是斯大林,还是金日成,在表示感谢后,并没有取任何有意义的举动,成为朝鲜战争中阻挡美国武装干涉的一大遗憾。

05

9月15日,仁川登陆作战开始了。麦克阿瑟先是安排空军把整个仁川无差别轰炸了几遍,尤其是被称为“仁川屏障”的月尾岛,被投下了9500磅凝固汽油弹和1735发大口径炮弹,一片焦土。

凌晨2时,美军舰队冲入了“飞鱼航道”。

凌晨6:30,美国海军陆战队接着潮汐,开始对月尾岛的登陆作战。

上午10:00,月尾岛失守,仁川的大门被打开了。

金日成终于明白,中国同志的预测是正确的!美国人真的要在仁川登陆!然而为时已晚。

下午17:31,仁川失守,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作战大获成功。

麦克阿瑟赌赢了,朝鲜人民军陷入绝境。

9月23日,金日成不得不下令,朝鲜人民军全军撤回三八线以北——再不撤,将会全军覆没!

到这时,朝鲜人民军的失败已经注定了,无可挽回了。

朝鲜战场3大谣言,多少年轻人被误导!承认志愿军厉害就这么难?

转的

今日朝鲜现状

2010-06-13 12:06:52

1950、60年代,北朝鲜的人民生活还可以。1960年代初,中国的自然灾害时期,不少在中国的朝鲜族人纷纷移居北朝鲜。进入1980年代后,由于和中苏两国的关系都不太好,朝鲜进入了自力更生时代。此后,北朝鲜的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下降,生活物质日益缺乏。人民生活水平主要以衣、食、住、行、工作、来衡量,以下我们就来看一下目前北朝鲜人民的衣食住行情况。

※衣

在北朝鲜衣服是实行配给制,工人一年发两套工作服,一般干部、技术人员每三年发一套西服的布料,中级干部两年发一套西服的布料,中、小学校的学生大约每隔二年,在金日成生日那天赠送一套校服。由于中、小学生发育较快,隔两年发一套的校服很快就变得太小,家长们不得不在裤子,袖子上接一块步来加长。在朝鲜买衣服、布都要凭工业品购物券,当然也可以买到不要购物券的衣服,不过价格很高。

鞋由于国家不免费提供,成了朝鲜人在衣着方面最大的问题。每人每年发一双鞋的购物券,但由于鞋的质量太差,两、三个月就穿破了,没有办法只好去上买高价鞋。当然干部以及干部的子女们可以穿到较好的鞋,所以在北朝鲜只要看看脚上的鞋就可以大致判断出一个人的身分。

※食

北朝鲜从1957年开始实行粮食配给制。规定一般劳动者的口粮定量为每天700克,军人800克,老人500克。可是13年开始以储备战备粮为理由,人们的口粮定量削减了10%。1987年以准备世界青年运动会为由,宣布人们的口粮定量暂时再削减10%。但世界青年运动会开完后,口粮定量的暂时削减却一直持续下去。

进入1990年代,口粮定量又作了几次修改,到1994年一般劳动者口粮定量为每天450克。1995年北朝鲜以水灾为由,口粮定量减半,1996年口粮定量又削减三分之一,现在的口粮供应为每人每天100克左右。

每天100克的口粮是无法维持生命的,于是北朝鲜提出国家解决口粮的三分之一,单位解决三分之一,个人解决三分之一。单位较好的人可以从单位分到一些粮食,有钱的人还可以从买高价粮。但是无钱无势的人只好去野菜,吃树皮。北朝鲜的中央电视台则宣称根据科学研究结果,少吃饭有利于长寿,野菜更是营养丰富,多吃有利于健康。

平壤等大城市的粮食情况还比较好一些,中小城市、偏远地区则情况比较糟,饿死者不断出现。虽然老百姓陷入饥饿的困境,但干部们却有特供,吃饭没有问题。高干们则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据说近来北朝鲜出现了自称为生活调查委员会的盗窃集团,专门行盗富裕的干部家庭,盗完后还要留下生活调查委员会的纸条,颇得老百姓的赞赏。不管该传说是否属实,北朝鲜的老百姓对生活富裕的官员干部们的怨恨是毫无疑问的。

※住

北朝鲜不允许有私人住宅,住房全由、单位提供,分五个级别。一级住房是一般老百姓住房,二级住房是一般干部住房,住房是科、处级干部住房,四级住房是局长级干部、大学教授住房,特级住房是副部长以上高级官员住房。

住房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停电。由于能源不足,平壤每年的停电次数为200次左右,而且由于电压太低,不加装调压器许多家电就无法使用。为了节电,电熨斗、电炉等耗电较大的电器被禁止使用,违反者要予以处罚。

在平壤,由于怕有损于国家形像,不允许人们在临街住宅楼的阳台上凉晒衣服。访问朝鲜的外国人往往会非常吃惊地询问:怎么在平壤没有看到一家晒衣服的?他们得到的回答是:朝鲜人自古就有在家中阴干衣服的习惯。

※行

平壤市区面积并不大,本来自行车是最方便、经济的交通工具。但由于金日成觉得象中国那样的自行车洪流有损于北朝鲜的形像,于是禁止在平壤市内用自行车作交通工具。到了平壤的外国人看不到一辆自行车不觉十分吃惊,他们得到的解释是:自行车是落后国家的交通工具,所以朝鲜用公共汽车作交通工具。

平壤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地铁,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和公共汽车。但由于运行线路和车次太少,到处可见排队等车的人的长龙。此外由于电车质量太差,绝缘不好,坐车之人要经常遭受电击之苦。由于公共汽车不准时,挤汽车又很费力,而且经常走一半就抛锚不动了,所以坐汽车还不如步行方便,因此很多平壤人步行上下班,并戏称徒步为乘11路公共汽车。步行一、二个小时上班并不稀奇。

出了平壤,自行车就比较多见了。但由于自行车价格很贵,是家庭中的传家宝,有宁借老婆,不借自行车的说法。另外由于自行车盗贼很多,人们不得不使用特制的防盗锁,而且不管住几层楼都要把自行车扛回家中。

北朝鲜虽有一条高速公路,但车辆很少,平均20分钟才有一辆车通过。外由于燃料奇缺,一些地方的汽车不得不使用木炭为燃料。木炭车是在汽车后面装一个烧木炭的煤气发生炉,发生的煤气代替汽油作为汽车燃料。

北朝鲜的长途旅行工具只有火车一种。按北朝鲜的国家面积计算,到任何地方只需乘一天火车就够了。可是北朝鲜的火车晚点程度让人惊讶不已,晚点一、二天算正点,晚点三、五天算正常,晚点十天也不算稀奇。所以想乘火车旅行的话,要带足半个月的口粮。朝鲜人去火车站询问火车什么时间到站时,不是问几点几分到,而是问几月几号到。

※工作

在北朝鲜个人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由于食品和生活用品奇缺,所以与食品和生活用品相关的食品工厂、服装工厂、生活用品工厂、百货商店的工作最受欢迎。汽车司机、火车票售票员更是令人眼红的职业。

北朝鲜的单位一般上午8点上班,但7点30分就要到单位,先进行向金日成表忠心的宣誓,然后再工作。晚上7点下班,下班后要进行金日成主体思想的学习,然后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每人要自我检讨近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揭发批评别人的问题。这种人身攻击式的批评往往大伤同事间的感情,有时还会引发打斗情况。到了农忙时节各单位还要派出人员到农村去支农劳动。

韩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以及近年遭受严重打击的原因

笔者曾看到,网上有人为麦克阿瑟批八字、断阴阳、分析命数,扯什么周易五行,下方评论则口口声声喊大师,甚至去总结麦克阿瑟的面相。

算到了美国的五星上将那里,用江湖阴阳八卦那一套,去分析朝鲜战争,何其可笑?

笔者除了被逗笑之外,心中也不禁反思,我们对战场对双方将领,是否该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我们的 历史 教育,难道已经下降到了封建迷信的级别吗?

所以开写本篇,以澄清大众对朝鲜战争的误解,批判那些流传广泛的谣言!

到了近现代,军事 历史 总是充斥着各种误解和以讹传讹,尤其是战场上的英烈,更是遭受诽谤。

举例来说,前些年被狂吹的三棱军刺,然而在真实的战场上,敌人高打平射,一千五百米便形成有效杀伤,我方士兵难道会拿作战?完全是不可能发生的场面。

这个谣言传之甚广,说的是有鼻子有眼,包括笔者也信以为真,于是向127师的老战士询问,当时屋里十几位老战士,都说: “没有没有,我们没有用过那东西;别的部队可能用过,反正我们没有用过。”

老战士年事已高,言谈举止较为保守谨慎,并没有批驳网上的流言。不过笔者相信,各位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

要知道,在热兵器的战争当中,用三棱军刺展开白刃战,是多么的异想天开?

再有就是“特殊时期”,对朝鲜战争和对越自卫反击战所使用的武器质量,造成了重大影响和冲击。

于是乎就出现了谣言,说五分之一的我军将士,并不是牺牲于敌人的进攻,而是炮弹炸膛等等军工质量问题,甚至精确到伤亡几万几千几百个人。

如果了解 历史 的话,便可发现朝鲜战争是1950年,“特殊时期”发生在1966年,完全是两个时间段,试问怎么影响?

至于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所使用的武器,笔者走访了三位炮兵,九位战场尖刀班的成员,都说没有碰到过类似炸膛的事情,咱们的炮弹只炸敌人,没有炸过炮兵。

老兵对于这个流言,俨然流露出怒火,因为这事关军工、后勤等等战友的荣誉。

各种战场谣言,不仅是对公众的误导,更是对英烈先辈的侮辱。

所以在揭露朝鲜战争那些流传广泛的谣言,误导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如今许多年轻人又有多少被误导, 社会 上常见种种错误说法,提起来让笔者尤为愤慨,难道承认志愿军厉害就这么难?

第一个谣言,便是志愿军的人海战术。

因为网上各类帖子的传播,所以网民普遍相信志愿军是靠着人多,去抵挡美国的飞机和大炮。

暂且不说飞机和大炮,单说机枪投入战场之后,一个大时代便宣告结束了;试问有多少血肉之躯,挡得住漫山遍野疯狂倾泻的机?

例如700名英军士兵,凭借4挺马克沁机枪,打退了5000名马塔别列武士的冲锋,其中绝大部分的武士,便是被密集的机击毙。

赤裸裸的现实一次次告诉我们,机枪和后蹚枪投入战场上之后,导致欧洲几百万妇女嫁不出去。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如果志愿军取的是人海战术,那美国人的机枪和冲锋枪等等步兵武器,犹如战场绞肉机一般,便可轻易获得胜利,根本就用不上其他装备的配合。

然而真正的战果,每个人都能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动用了除核武器之外的,大部分陆海空先进装备,最后依然落败。

志愿军的迂回穿插和分割包围等等战术,之所以被称之为人海战术,是因为韩国人的媒体,在国际上宣传之时,取的别有用心的说法。

他们想要宣传的,无非是志愿军不爱惜士兵生命,靠着血肉来取胜;尤其是韩国**之中,大量用的镜头,便是志愿军的人海冲锋。

这种不怀好意的说法,到了国内之后,被很多人普遍接受,甚至大骂我方指挥人员的无能,更有甚者说“联合国军”是人少败给了人多,而不是战术指挥的失败云云。

对于这种不怀好意的说法,在美国的国内也曾广泛传播,尤其是麦克阿瑟的拥趸,为了掩盖在朝鲜半岛的巨大失败,所找来的借口。后来引发美国军界老兵的强烈批评,亲口说: “志愿军的冲锋专业又顽强。”

放到在近现代的战争之中,如果再相信人海战术云云,便是自欺欺人;尤其会影响到,那些初入 社会 不懂 历史 的年轻人。

如果让笔者简单总结来说,那就是美国人并不擅长打运动战和山地战,而我军经过抗日和,有自己的一套打法。

尤其是朝鲜战争的前期,美国人过于轻敌,打了半天还以为是北朝鲜的军队,以至于步兵惨遭围剿。

第二个谣言,质疑志愿军的精神武装和钢铁意志。

便是我们这一代人距离战争太远,总是我认为、我以为、去了解那一段 历史 。

也可能是穷日子过多了,总觉得苦难出身的志愿军指挥员,各方面能力肯定远远落后出身显贵的“联合国军”。

笔者看来,志愿军的精神武装容不得质疑,就拿第三次战役当中、一战成名的50军举例来说,其前身乃是国民党的第60军。

解放东北的时候,60军被称之为“60熊”,说是国民党当中战斗力最为低下的部队,军容军纪败坏。

其实这样说是冤枉了60军,本该是滇军出云南,在抗日战场英勇顽强;抗战结束之后,蒋介石一纸命令,让滇军去东南亚接受日军受降。

滇军受宠若惊,认为自己获得了党国重视,于是高高兴兴就去了东南亚,到地方一看就傻眼了,我该怎么做?又该去找谁?

关键是大部队前脚刚走,60军的总司令龙云,后脚就被蒋介石给抓了起来。原来是中了蒋介石的调虎离山之计,校长真正想做的,是解除龙云手里的兵权;从那之后由云南人组成的60军,便成了没娘的孩子。

后来60军被调往东北,明明战事艰苦,却得不到装备和军饷的补充,而且当时各种传闻,说是蒋介石要拿云南人当炮灰。

而本部将士也自甘堕落,袭扰当地老百姓,做了许多违法乱纪之事,所以有了个外号叫“60熊”。这样的部队陷入军阀争权夺利,有何战斗力可言?

解放军解放长春的时候,60军缴械投降,其军长曾泽生继续做军长,保持原有编制,改变的只是从国民党60军,成为解放军50军;整顿军纪,为人民服务。

1950年12月31日,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打响,我方装备落后的50军,又或者说是滇军云南人,却在战场上追击美军。

有谁能想象,装备落后的云南志愿军,前身乃是“60熊”,被国民党的嫡系美械中央军嘲笑,可是换了和颜色之后,而今却追击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军队。

在追击的过程之中,美军被打急眼了,于是向英军投放照明弹,意思无非就是: 别再打我了,去打英国!那边那边,英国人在那边呢。

而当时的英军,则是王牌部队29旅,装备了百夫长坦克,围成一圈炮口对外,用二战时期的经典阵地,自认为可以完全碾压装备落后的志愿军。

可是开战之后,50军却全歼英国王牌部队,成为朝鲜战场上,第一支开进汉城的志愿军。

而且从那之后,英国人得出血泪教训——坦克顶盖一定要上锁!因为亚洲的敌人,虽然装备落后,但意志坚强作风过硬,炸坦克很专业!

如果非要抬杠,说50军歼灭英军王牌部队,这其中也有美军照明弹的功劳,偏偏说是获得了美国人的帮助。

那好,在接下来的汉江血战中,50军官兵坚守修理山阵地,揍得美国25师头破血流。

50军最大的功劳,便是掩护志愿军后撤,身为当时战场上最不被看好的部队,顽强抵抗血战不退。为什么英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被吹嘘,而50军面对联合国军,掩护主力的所作所为,却被 历史 选择性遗忘?

关于志愿军后撤的意义,打得进去,撤的回来,又能坚持到底,因为与本篇主题无关,在此不做赘述。

从国民党的60军,再到***的50军,在朝鲜战场之上,同样都是同一批云南人,却一改之前的颓废,成为悍不畏死的铁血战士。

这时候扪心自问,同样的军队同样的士兵,放在国民党那里就是战斗力低下,放在***这边,为何就能抵御世界最强联军?

50军撤回之后,便有了个绰号叫50凶,也叫50勇!如果让笔者来总结他们的改变,便是***的精神武装!

再例如前段时间质疑邱少云,肉身挡枪弹的事迹,甚至自以为的说: “人类在肉身痛苦的折磨下,根本就不可能前进一步。”

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位老兵,而且是基层农民出身,以他的思想觉悟,说道: “跟美国人打仗,你即使不打他,他还要打你呢,所以跟美国人在战场上碰头,你绝对不能后退。”

如果用华丽的辞藻来说,身后是国家和人民;如果用战场上赤裸的现实来说,后退只会遭遇更惨的结局。

而且美国人向来没有优待俘虏那一套,上期说过,即使是交换俘虏,也会在我方志愿军的身上,用刺青写下各种标语,可见其心之恶毒。

再有就是被俘之后,面对小心眼的南韩军队,也只有死路一条,试问有何退路可言?唯有一战!详情可见朝鲜战争之中的美军战俘营。

所以在战场上,想在战争中获得胜利,往往都是一方战斗人员的毅力和精神,胜过另外一方;尤其是我方装备和后勤,远远落后对方的情况下。

所以写到这里,那些说人海战术,诋毁志愿军精神武装和战斗意志的说法可终结;不能拿自己对疼痛的感受,去质疑那个热血激昂的时代。

第三,诋毁志愿军指挥官,对有目共睹的证据,说成是虚夸大宣传。

对比双方指挥员,首先说一说麦克阿瑟,这位朝鲜战争前期的总指挥。

麦克阿瑟父子两代人都是拆迁队,而且是的那种,父亲名叫阿瑟·麦克阿瑟,是在美国西进运动之中,拆的是印第安人的家园。

而小麦克阿瑟,也就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美军的太平洋总司令,他拆的是朝鲜半岛,父子二人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将拆迁进行到底。

麦克阿瑟出身于官二代,最年轻的西点校长、最高分的西点毕业生、最年轻的准将、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最会演讲煽情的军官……且不说麦克阿瑟战绩如何,总之一身光环足以傲视同僚。

在朝鲜战争时期,大部分智库和分析家,都认为下达命令、而麦克阿瑟执行命令,俩人是上下级关系。

例如会晤蒋介石、轰炸鸭绿江大桥、在公开场合挑衅志愿军、叫嚣扩大战局等等,嚣张跋扈宣扬美国强大和优势,目的只有一个,日后竞选总统,和杜鲁门实际上是对手。

麦克阿瑟当时的种种言论,不被今天的民众认可,更有传言将其称之为纸上谈兵的官二代。

可如果从竞选总统的角度来看,从麦克阿瑟的总统梦想来看,他好大喜功、刻意包装自我、演讲过度夸大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视线拉回当时的世界局势,一直到麦克阿瑟被解除职务,哦豁,总统杜鲁门和麦克阿瑟的分歧,才逐渐显露端倪。

根据后来才披露的解密资料,我们才真正的知道,杜鲁门却将麦克阿瑟称之为,最会演讲的骗子。

总结来说,美国不希望扩大战争,任何举动都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麦克阿瑟却认为,这只会成为自己总统之路的垫脚石。

麦克阿瑟断定,中国不可能参战,自己代表美国,轻轻松松踏平朝鲜人民军;即使中国参战,便将其轻松踏平,继续宣扬自己的绝对正确。

时任总统杜鲁门已经嗅到危险的气息,想约谈麦克阿瑟,而且在美国筹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希望麦克阿瑟回到美国汇报工作,领导对下属已经做出了这般低姿态。

然而麦克阿瑟却以日本局势复杂为理由,拒绝了总统杜鲁门,这种军官以下犯上的事迹,至今读起来都啧啧称奇。

众所周知,1950年6月25日人民军对南朝鲜开战,打响了统一半岛的战争,南朝鲜快速沦陷,只剩下少数地区,能暂时抵抗北边邻居。

李承晚惊慌失措的,在凌晨三点钟打电话找麦克阿瑟,然而麦克阿瑟的助手,却直言不讳的说,电话晚一会再来,将军正在休息,不希望打扰将军的睡眠。

从这一点便可再次看出,当时麦克阿瑟对半岛局势的误判和轻视,明明早就得到预警,半岛局势会失控,他却自认为在远东地区天下无敌,轻蔑一切对手;从秘书的身上,也有所体现。

而美国白宫方面,不想丢掉朝鲜半岛,但是又不想跟中国直接对抗,在这种极端的纠结当中,下达更加纠结的命令,要求麦克阿瑟打一场有限度的战争,不要随意扩大战争范围。在靠近中国一侧,只能让南朝鲜的军队去执行战斗任务,摆明了是害怕刺激中国。

从这时看,白宫的政策务实又长远,避免战斗扩大,但是高明的决策层,碰到一位目光短浅又妄自尊大的麦克阿瑟,才引发了后期的局势失控。

这不仅严重刺激了中国领导层,更刺激了总统杜鲁门,因为杜鲁门对腐败的蒋介石国民党深痛欲绝,短短几年就丢失了美国在大陆的百年经营,这种***不堪一用,反攻大陆更是一个笑话。

麦克阿瑟私自会晤蒋介石,杜鲁门火冒三丈,但只能憋在肚子里。在外界看来,肯定是杜鲁门下命令之后,麦克阿瑟才会去会晤国民党当局。

麦克阿瑟天真的认为,这场战争会成为他角逐总统梦想之时、自己的筹码之一,1950年10月这位五星上将,在日本东京豪华的寓所里,指挥所向披靡的军队,自认为钢铁之师所向披靡。

并且麦克阿瑟骂杜鲁门,说他并不了解战场局势,自认为自己才是绝对正确。

殊不知,志愿军已经进入朝鲜战场,如果这时候彭德怀说: “要把麦克阿瑟的军队,从三八线北边推到南边。”

在国际上肯定没人相信,可是最后的事实,所有人都有目共睹,三次战役三次告捷。

且布下一个口袋阵,为了防止麦克阿瑟起疑心,故意放出上千位战俘,说中方只想保住边境的水电站,希望美国人不要再使用凝固汽油弹轰炸我们。

最后的战局结果,全世界有目共睹,麦克阿瑟果然上当。

结合以上 历史 ,有人嘲讽我方指挥官无能,之所以获得胜利,是因为美方将领轻敌、官二代纸上谈兵,我方获胜都是侥幸。

这里我们扪心自问,既然嘲讽志愿军总指挥的才能,说麦克阿瑟的轻敌,才导致失败。关键是后来的李奇微,重视朝鲜战局,同样没有获得胜利。

重复一遍,麦克阿瑟轻敌所以落败,李奇微重视战局,为何也没有获得胜利呢?这难道不能证明我方指挥官的高明?

再有就是,麦克阿瑟为何会轻敌?这是源于美国人的自信,对中国装备和国力的了解,对美军装备和国力的了解,双方经过对比之后,得出来的最终结论。

按照美国人的设想,陆海空完全碾压志愿军,圣诞节之前便可结束战斗,实际上却打了三年,联合国军未能迈过三八线。

而且还打碎了麦克阿瑟的总统梦,让这位战争狂人,叫嚣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疯子,失去了角逐白宫的机会。

笔者认为这样的战绩,足以证明我方指挥官优秀的作战能力,抓住敌人好大喜功的缺点,轻敌冒进的特点,从而获得震惊世界的战绩。

就连欧美日等等列强,都把朝鲜战争的各种战例,写进军校的必修课,而我们为何要质疑彭大将军的功劳和英雄气概呢?为何还要以讹传讹,误导年轻人?难道承认中国志愿军这么难?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已,今日之幸福来之不易,不忘先烈,砥砺前行。

修车师傅说懂车的人都买日本车,你同意吗?

韩国的汽车工业是从5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的。当时,朝鲜战争刚刚结束,处于经济恢复时期,百废待兴,对各种机械的需求量很大,对于作为主要运输机械的汽车需求更为迫切,这种现实需求成为韩国发展汽车工业的主要原因。不过此时所谓的汽车工业只是修理、改装朝鲜战争时期淘汰的破旧汽车及用进口零部件组装汽车而已。

韩国汽车工业的真正起步还是在朴正熙登台执政、制定《汽车工业保护法》之后的事情。韩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发展速度却很快。1962年时,韩国生产汽车还不到2000辆,到1994年生产汽车已经达到231.2万辆,成为世界第6位汽车生产大国。〔1〕

在70年代以前,韩国尚无汽车出口,但到1988年时,韩国出口汽车数量达57.6万辆,占当年汽车产量(108.4万辆)的53.2%。1994年,汽车出口数量增加到73.8万辆,占当年汽车产量的31.9%。从而使韩国不仅成为汽车生产大国,而且成为世界第5位的汽车出口大国, 仅次于日本、德国、法国、美国。

一、韩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韩国汽车工业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起步阶段(60年代)

韩国于1962年4月制定了汽车工业发展, 将零散的汽车工业纳入国家发展的轨道。为了有效地推行汽车工业发展,韩国于1962年制定《汽车工业保护法》,这是韩国正式发展汽车工业的信号和宣言。此后,在优惠政策的鼓励下,韩国先后建立了新国、新进、亚细亚、现代等汽车生产会社。这些会社大都是同外国汽车公司(如意大利、美国)合资建立的,而且无一例外地使用外国的汽车生产技术。开始阶段,主要是从国外进口半成品和零部件,由韩国工人进行汽车组装。尽管如此,毕竟跨出韩国汽车工业的第一步,为日后汽车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国产化阶段(70年代)

1969年12月,韩国制定了《发展汽车工业基本》,提出12年实现小轿车生产国产化、14年实现大轿车生产国产化的目标。从12年着手执行的第三个经济开发五年(12~16)中,也把整顿和发展汽车工业列为重点之一。13年初,朴正熙总统发表《重化学工业化宣言》之后,韩国将汽车工业列入“十大战略产业”之一,给予重点支援。

为了促进汽车工业的展,韩国将一些零散的汽车制造业企业关、停、并、转,形成了现代、起亚、亚细亚和高丽通用四大汽车生产会社,以建立批量生产体制。在这一阶段,韩国汽车工业努力开发国产车,自行设计车种,开发车型……13年7月, 起亚产业会社(以下简称“起亚”)在韩国首次开发出2000cc的汽车发动机,吹响了韩国汽车正式进入国产化阶段的号角。14年,现代汽车会社(以下简称“现代”)制造出完全是自行设计的“小马牌”轿车,从而使韩国成为世界第16个具有独立生产轿车能力的国家。

16年,“现代”生产的小轿车开始出口到拉丁美洲的厄瓜多尔,“起亚”和高丽通用汽车会社生产的卡车出口到中东地区,揭开了韩国汽车打入国际市场的新的一页。当年“现代”向13个国家共出口1042辆轿车。19年,韩国正式宣布汽车为十大出口商品之一。到19年,韩国生产汽车已突破20万辆大关,出口也达3万多辆。

3.进军国际市场阶段(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

从70年代末到80 年代初, 由于国内政治局势动荡(朴正熙总统于19年10月遇刺去世,1980年5月爆发光州人民大起义等), 韩国经济形势恶化,1980年出现经济负增长。在此种形势下,韩国的汽车工业也受到严重影响,产量锐减。韩国为了振兴汽车工业,打入国际市场,于1981年2月公布了《汽车工业合理化措施》, 重点在于实现汽车生产的专业化,通过汽车生产会社的联合或合并,提高汽车的生产能力和质量,以增强竞争力。为此,明确规定:“现代”和“大宇”(即原来的新韩)两家汽车会社集中生产小轿车;“起亚”和“东亚”两家汽车会社集中生产消防车和5 吨以下的小型货车;亚细亚汽车会社(以下简称“亚细亚”)主要生产吉普车等。而5 吨以上的卡车和大轿车(公共汽车)则由各汽车会社自由生产,形成竞争体制。这些措施发挥了效用,从1982年起,伴随韩国经济形势的好转,汽车产量也开始迅速增加。到1983年,达到22万多辆;1985年,达37.8万辆。

在汽车生产迅速发展的时候,韩国开始引导汽车产业积极开发新的车种、车型,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强竞争力,打入国际市场。1986年,韩国汽车猛增到59.2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1.3%,从而使韩国成为世界第11位汽车生产国。当年,韩国出口汽车达29.2万辆,占世界汽车出口量的1.9%,成为世界第9位的汽车出口国。

4.向汽车生产大国迈进阶段(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

80年代中期以后,韩国又向汽车产业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即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加速技术开发,增加对外出口,努力使韩国成为汽车生产和出口大国。为此,韩国从1987年起逐渐取消了过去那种扶植、保护汽车工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开放了汽车市场。同时,对各汽车生产企业所生产的车种、车型等也不再进行限制,以鼓励汽车生产会社之间展开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汽车工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韩国的各汽车生产会社都争先恐后地为开发新车种、新车型而取各种措施。“现代”开始生产更高级的波尼牌轿车,“大宇”着手开发莱曼斯牌高级轿车,“起亚”着手开发多座的贝斯塔牌轿车等。与此同时,各家汽车生产会社竞相打入国际市场。在打入拉丁美洲、东南亚地区之后,又打入北美洲的加拿大、美国市场,接着又打入欧洲市场,后来竟挤进了日本市场。目前,韩国汽车已经出口到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韩国汽车今天已经遍布全世界了。

如上所述,韩国汽车工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在各个阶段都遇到过不同的问题和困难。不仅要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左右。诸如,70年代的两次石油冲击(石油大幅度涨价),都使韩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受到影响。但总的看来,韩国的汽车工业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二、在竞争中走向未来

目前,韩国汽车工业产值大体占韩国制造业的10%左右,汽车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6%左右, 汽车工业已成为韩国制造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90年代初,韩国曾到2000年汽车年产量达到320万辆, 内销200万辆,出口120万辆,从而成为世界第5位汽车生产大国。现在, 这一目标中的某些部分已经实现,有些部分也一定会提前实现。为了推动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韩国和各汽车会社都在积极取各种有力措施。

第一,增加投资,促进技术开发。

在韩国,迄今已向汽车工业投入资金350亿美元。 为了使汽车工业继续向前发展,韩国已明令汽车生产企业可将销售额的5 %用作技术开发资金,并独立生产韩国特有的高级轿车,投放到国际市场。同时,要致力于自动化技术开发,研制无公害发动机,cng 汽车和以酒精为动力的汽车等代替能源汽车。还要求在1995年以前建立起350 个企业附属研究所,集中研制汽车零部件,独立开发出尖端零部件,使韩国成为强大而独立的汽车大国。

“现代”一马当先,在开发成功前轮驱动型汽车之后,继续以新市场为重点加强技术开发。1993年,“现代”的技术开发费已占当年销售额的4%(这一年“现代”共销售汽车96.6万辆,金额为88.9 亿美元),并在今后十年内将技术开发费提高到当年销售额的7%。

“起亚”在本企业集团建立五十周年之际,宣布要进行技术、管理、三大革新,目标是到21世纪时进入世界十大汽车生产企业之列。为此,集中投资,致力于尖端技术、环境技术等5项课题攻关。 如同“现代”一样,宣布要将科技研究费提高到占销售额的7%, 并将技术研究人员增加到5000人,保证每年研制出新产品两种以上。目前,“起亚”正全力研究、开发防止汽车碰撞、司机打瞌睡、以及汽车碰撞时及时切断燃料输送线的技术,并从19年起将上述技术应用于各种车型。

“大宇”现在已开发出以压缩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以节约燃料和减少污染公害。“大宇”独立开发出的这种“天然气汽车”,在排放废气方面,已减少到一般用汽油为燃料汽车的50%以下,而且价格只比一般汽车贵100万韩元(约1260美元)。

作为韩国第四大汽车生产厂家的“双龙”,正引进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的尖端技术,生产大中型高级轿车。

与此同时,韩国还大力支持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已决定投资230亿美元,用于汽车零部件制造厂的技术革新和增加设备。

第二、促进汽车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

在80年代中期以前,韩国对汽车工业取保护、限制的政策,对每个汽车生产会社生产的车型、车种都有严格规定。但从8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限制政策已逐渐被自由化政策所取代。1987年,取消了车种生产限制;之后又允许自由进口外国产汽车(日本汽车除外),并分阶段下调了进口关税。到1995年4月, 又批准了第一大企业集团三星集团生产汽车,以加速经济的全球化。三星集团多年来一直想置身于汽车产业,但一直未得到批准,现在获准从事汽车生产,势必进一步推动汽车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而加强韩国的汽车工业实力,使韩国早日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世界第4大汽车生产国。

第三、积极开拓海外销售市场。

鉴于国内汽车销售市场几近饱和状态,韩国的汽车生产企业都在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全力以赴地开拓海外市场。

“现代”一方面努力巩固原有的美国等销售市场,一方面积极地在中国、东南亚、中东及非洲建立生产和销售基地。为此,先后在非洲南部的赞比亚、博茨瓦纳等国、东盟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以及北美洲的加拿大建立组装厂。到2000年在海外生产的汽车达到30万辆,并在世界各地建立300多个销售点和服务网, 还拟在美国建立汽车研究所等。该会社利用目前日元升值之机,积极抢占中东市场,使对中东国家的汽车出口数量猛增。

与此同时,韩国汽车生产企业还抢攻大洋洲市场。目前,“现代”、“大宇”两家会社对大洋洲出口的汽车数量已超过日本的尼桑和马自达公司,排在日本三菱公司之后,居第2位。

另外,韩国汽车生产企业在欧洲市场上也积极展开攻势。“起亚”将新开发出的1.6升燃料喷射式4门小轿车推向英国等欧洲国家市场,很有竞争力。“现代”独立设计、制造的轻型轿车,车身短,但内部空间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颇受欧洲国家顾客的欢迎。“双龙”在欧洲市场推出由美国人设计的4轮驱动、使用德国奔驰公司发动机的musso小轿车,也是很有竞争力的产品。

总之,韩国汽车工业会社在努力开辟更大的海外市场,以迎接汽车工业的明天。

第四、积极参与中国市场的竞争。

包括韩国汽车业界在内的世界汽车工业界普遍认为,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最大的汽车市场。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汽车逐渐开始走入家庭。虽然中国自己在努力发展汽车工业,拟在2000年时达到年产300万辆汽车,但仍然满足不了国内需要。因此,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厂家已经展开占领中国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在这方面,韩国更是当仁不让,全力以赴。实际上,近年来韩国的“现代”、“起亚”、“大宇”等汽车会社已经展开打入中国市场的攻势。1990年,在北京举办第10届亚运会期间,“现代”以赞助的名义向亚运会组委会赠送小轿车便是韩国汽车进军中国的信号。

据报道,1994年,大宇集团获准在中国建立投资20亿美元规模的小轿车零部件工厂,并与中国合资(大宇出资10亿美元)在吉林春市等地建立年产30万辆规模的小轿车发动机、变速器和化油器等十多种零件的工厂。〔2〕与此同时,“大宇”还在广西桂林投资3500 万美元建立大轿车工厂,在济南、西安分别建立年产5万辆大轿车的工厂等。

“起亚”在四川省成都市建立的年产1万辆卡车的工厂, 现已投产,并到1996年将生产能力提高到10 万辆; 还在郑州市建立了年产5000辆25人座位的中型客车工厂等。

“现代”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24个主要城市兴办了汽车修配厂,在北京、山东等地建立了4家零部件供应中心。 与此同时,“现代”还在大连建立了年产12万辆的汽车厂,在广东省建立了年产3000辆客货两用汽车(韩方出零部件、中方组装)的合资工厂等。

韩国商工部认为,在本世纪末以前, 中国每年需进口20 万~40万辆小轿车。因此,韩国的汽车生产企业都在努力向中国出口汽车。1993年,韩国通过正式和非正式途径,向中国出口的小轿车达5.7 万辆,使中国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韩国第2位汽车出口对象国。到1994 年,中国又从“现代”进口1100辆索那塔ⅱ型小轿车;并以易货贸易的方式,进口“大宇”生产的小轿车5000辆(中国支付玉米和机械零件)等。起亚、双龙两家企业也在取措施,以争取在中国汽车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总之,由于韩国汽车业界取各种有力措施,推动汽车工业发展,已取得可观成绩。目前,韩国不仅成为世界第6位汽车生产大国、第5位汽车出口大国,而且是世界前12位汽车生产大国中自己能够生产商标的6个国家(美国、日本、德国、法国、韩国、意大利)之一。

当然,韩国在发展汽车工业道路上仍然有不少困难,诸如,国内工人工资在迅速上升、产品出口竞争力降低,有的汽车会社劳资纠纷不断,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同韩国之间围绕汽车出口事不断发生摩擦等。但这些困难都不是不可以克服的,韩国汽车工业到下个世纪初一定会有更大的规模,在世界上占有更突出的地位。

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国民经济及汽车工业受到严重的冲击,1998年金融危机在韩国经济中的现最为明显,1999年该国经济有所复苏,但是恢复到1990年水平还需要一段时间,韩国要加大宏观监管力度解决债务等问题,以加速经济恢复,在未来几年里,韩国经济发展速度将稳步攀升,而且将从加大国内需求和扩大出口两方面来刺激经济复苏和汽车工业发展。合并重组给汽车工业的发展带来希望。

修车师傅说懂车的人都买日系车?我不同意~如果说日系车质量好、后期故障率低,那无论喜不喜欢日系都要认可这一点。

“懂车的人”这四个字所代表的人群太广泛了,日系车从整体上来看,最大的优势是可靠性比较高,但是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质量并不能完全起到一美遮百丑的效果,也许对家用车而言多数人很在乎质量,但是不免有人更注意驾驶感受,其中不乏懂车之人,那在这方面上日系车就并没有什么优势了。

真正懂车的人只要是对整车的行驶和驾驶品质有一定要求,那就很难去选择日系车,即便是心中知道日系的质量很可靠,因为就同级别的车型而言,日系车在底盘的扎实度、行驶质感等方面,普遍不如德系、美系、法系表现好,做工用料也很一般,虽然马自达把底盘调校的还不错,但是隔音做的并不好,降低了行驶品质和乘坐感受,德、美、法系三者中再考虑到质量和保值率等方面,一般就会更倾向于德系了。

再有就是豪华品牌领域,日系车中除了雷克萨斯要好一些以外,其他的例如英菲尼迪、讴歌表现都很不理想,基本上还是奔驰宝马和奥迪的天下,那懂车的人想买一辆高档车,显然还是选择BBA的概率大一些,起码日系在品牌的影响力上是难以抗衡的,到了这个级别以后会更多的追求“品质”两个字,而且BBA在可靠性上也没有什么太明显的劣势,所以并不能说懂车的人都买日系,具体要看追求的是什么、预算是多少等等。

日系车并非只有懂车的人买,实际上购买日系车分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理解。

第一阶段:一脸懵逼阶段

人生第一次购车,除了兴奋,还有害怕,最怕面对一切不可知的车辆故障。因此选择一款日系车,可以减少一脸懵逼的状态。因为除了日系车,你根本无法预知可能会发生什么故障问题,哪怕是俄罗斯总统都无法避免。

第二阶段:追求个性

当你拥有了用车经验之后,就开始不断的追求速度、越野、操控等个性需求,这个时候你已经可以熟练应付路况和车子的脾气。你坚决不会再买日系车,毕竟日系车公认的没有个性。

第三阶段:返璞归真

玩儿够了总是要回家的,再好的菜也得就着米饭吃。当你上了岁数,对那些澎湃 车型不再感兴趣的时候,你会回归日系车。因为你希望有一台车真正的与你终伴一生。而能够伴你一生的车除了日系车,其他豪车还真不太靠谱。

本人工作原因加上身边同事朋友的车,很多牌子的车都开过,高中低档都有。感觉再选择车,会考虑日系会多些了。开过最多的就是德系大众,速腾,高尔夫,迈腾,途观,A6,Q7。以速腾为例,最简单的,大家观察一下速腾的日行灯,看看路上有没有只亮一只的,肯定有,还不少,同事的速腾,仪表盘灯忽亮忽灭的。朋友的迈腾autohold时有时无,老捷达东北冬天喇叭不响,不一一列举了,毛病都不大,但很烦人,没有黑大众的意思,确确实实经手的车,奔驰宝马不予评价,没开过宝马,奔驰开过一次ML,路途短也感觉不出来啥。之前觉得再买车一定买个动力好的,带T的是省油,但是加油得加9598的,保养也高出几百省的这点油钱一算账差不多。南朝鲜的不予考虑,承认早期的K5是很帅,改款后就平庸了,还有捷恩斯劳恩斯,国内基本看不见,也贵买不起,还有就是因为南朝鲜的车。再说下国产,老婆现在开的就是国产小车,三菱的机器,很省油,现在也十万公里了,配置是高也好多小毛病,玻璃升降,每次降到最下面的时候咣的一下,总怕升不起来,仪表盘有时候不好使,出乱码,车门现在开关总是有吱吱的声。再说现在国产在十几万价位上专注suv,外观配置都没啥说,但是油耗啊。。。咱平头百姓不得不考虑这些,土豪可以无视。曾经同事朋友买车交流的时候,本人坚决鄙视日系,但有车之后,加上开过的车多了,还是日系经济省心,所以再换车就会考虑日系多一些,说日系皮薄我承认,但我觉得事故轻重与速度,还有发力方和受力方有直接关系。还有选车最好选保有量多一些的车型,个性是有代价的,配件少,坏啥了基本得等,价格奇高,贬值率咂舌,让二手车贩子颤抖的个性车最好别买。当然经济条件允许了,二十万以上的车还是合资车选择多一些,以上是个人的经验很想法,轻喷。

前段时间有朋友家要换车来着,本来想换德系大众,不过一位开 汽车 维修的朋友给他提一个建议,那就是换成日系车,朋友还没买,不过已经冲着日系车去了,照维修店老板的话说就是,油耗低保养低,就算是坏了维修也省事多了。

对于他而言,看到日系车韩系车进来,基本上不论什么牌子的来,他都觉得轻松愉快;美系车来,还可以;德系车来,觉得糟了真的有活干了;来一辆菲亚特或者路虎,我的上帝杀了我吧。

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日系车,如本田、丰田、马自达再到雷克萨斯、讴歌等,打开盖子,以及在车底一看,什么东西都一目了然,什么都触手可及,而且标识明确,至少随便一个菜鸟都不会把变速箱的油塞当发动机的放掉,机油格和其它滤芯触手可及,一切都快捷方便。

而且更重要一点,日系车基本上是不漏油不漏水,除了极个别一两辆有十几二十年车龄的,他一年也就会遇到过一两次。高端的日系车比如雷克萨斯就更友好了,除了你该碰到的地方其他都给你盖起来,放发动机油的时候,只要打开一小块很轻的手掌大的保护层,就可以放油塞了,而且人家往往连各种液体排出时的角度都考虑到了,不会碰到任何其他部件弄得到处飞溅。

除了有的人会有民族情结外,恐怕确实很难找到日本车有什么明显的缺点,中庸就是它最大的特点,所以有很多人去买。

不管日系车营销广告投入多和少,卖的大多是口碑,不是靠噱头,也没有过什么炒作。

日系车,接一句大碗里面的台词,开个日系车,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日系车,造车理念就是能省就省,日系车几宗罪

第一刹车优先系统在30万以下的车子都能不装就不装,后来不知道有没有改进,美国爆出这个问题后丰田,本田赔了不少钱。

第二,车钢板普遍比国产车的薄,如果你看看奇瑞和比亚迪的车门和引擎盖,按一下,就知道比丰田,和雅阁的要厚重。

第三 德系车门一体成型,车底盘也是整体成型,而日系车拼接,电焊连接,造成日系车安全度大降,杭州雅阁车车底盘断裂,4人死伤,就是底盘焊接强度不够。整体断裂。

第四,车电路系统普遍偷工减料,线束杂乱,电瓶没有超过60A的,都用35A小电瓶,而且有的车还没有点烟器,因为电瓶太小。

如果你还在考虑买日系车,还不如国产车的质量安全。

发动机稳定性世界排名!

第一名本田,第二名丰田,第三名奔驰,第四名沃尔沃,第五名捷豹,第六名雷克萨斯,第七名菲亚特,第八名福特,第九命日产,第十名路虎。不懂得或者不承认都是喷子或者货!

想开到报废不用维修的就从这些品牌根据自己喜好和经济实力选择!

想修车修到怀疑人生的一定要买大众神车,尤其是带 T 和 DSG ! 10 万公里一大关,当祖宗伺候着能勉强给你坚持到 20 万公里,没办法,中国人惯坏了!神车的口碑停留在开不坏老款普桑捷达桑塔纳上,神车在吃老本儿!缸筒活塞节气门前后平面轴承都对不起观众!新款没法和老款相比较!其实谁说了都不算,维修厂的数据说了算,问问认识的关系比较好的维修师傅他修那个品牌的发动机最多甚至学徒娃都会修的,哪个品牌发动机维修最熟练,你就应该明白哪个品牌不能买,神车绝对中枪!

人们对日本车的印象,大多不是对日本车的直观感受,而是看到日本车之前脑海里已经有一个观念,省油,但省油的原因就是皮薄馅烂车子轻。只能说不考虑撞击速度和撞击角度还有谁撞谁,就说被撞的比较严重的车无疑是耍流氓。那些所谓把别人停着的车撞成渣而自己没什么事的奔驰宝马等等。如果你看了,就知道,他当时速度起码150KM/H以上。这种速度如果换成他在前面停着,后面来一辆和他价格相当的日系(比如那个把马自达2撞成粉碎的宝马)GS450之类的以150KM/H的速度开来,一样能把那宝马撞成一箱车。再说,车子是拿来开的,不是拿来撞的。之前我也在奔驰4S做了4年的机电维修,见过太多惨状。不要以为车好就为所欲为,很多拖回来的奔驰车门打开能让你一天吃不下饭。遵守规矩,文明驾驶,安全出行,道路更加畅通,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抛开皮薄皮厚论,很多人还觉得日本车轻,高速不稳。简单的例子,F1赛车,600多公斤,只有普通车的一半重,300多的速度为什么这么稳。实际上很多人说的稳不稳大多是指高速时遇到侧风,乱流影响车身的姿态。而车子稳不稳全靠底盘调校和空气动力设计。高速的时候靠的是下压力而不是重力。之前我们在高速路上试G63,跑到200KM/H的时候,是感觉很稳,毕竟G63有3吨多,完全不受气流影响,遇到路面不平也能靠车重抵消。但只要遇到弯道,方向盘稍微动一下,巨大的惯性就让车辆往外侧滑。而测试SL55跑车的时候,完全是两个概念,200KM/H过弯相当轻松,刹车也很清晰。而日系车,开朋友的EVO10的时候,也是如此,这个1.4吨的小家伙风阻系数数据上来说不算优秀,但高速过弯稳的惊人,主要归功于底盘设计。

最后说说发动机。

(500马力S140SX)

(2000马力EVO9代)

我只想说一句,你那个拳头大小的涡轮是拿来做啥的?为什么日本车舍不得上涡轮?家用车用不着,很多人也知道,日本国内马力限制在280匹内,普通自吸发动机足以应对日常需求。涡轮一般用在Kcar和改装车上,而且要用就用好的,不会用个小号涡轮上个1.5bar死撑。而且日本和美国的排放测试标准,对于小排量+涡轮来说,完全是噩梦,随机负荷分配会使小排量+涡轮的发动机可能刚刚进入涡轮介入点马上又减少发动机转速。使厂商无法针对其某个区域的值进行调校从而,使测试的时候纸面数据相当可观。比如说,一个2.0自吸和一个1.5T在一个500米就经历拥堵,缓堵,畅通,拥堵,通畅,缓堵的路段,可能从油耗来说,2.0自吸要高点,但从排放来说,1.5T的不完全燃烧物绝对比自吸多。排的少,但排的不好,和一个排的多,但排的好。

再说,普通家用车,在乎的是什么,经久耐用故障少是第一步,配置丰富油耗低是第二步,动力操控是在满足前面基础上量力而为的。作为一个代步工具,不要当赛车开,你把街道当赛道的时候,也可以低头看看油耗表,绝对会让你更感刺激。

说这么多,可能有人会说,我是日系的托,专黑德系。那么我这么说,不管奔驰还是宝马,保时捷还是大众或者现在死而复生的宝沃,作为 汽车 先驱都经营了几十年上百年的品牌,车辆品质,技术创新,还是对世界 汽车 文化的发展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只是现在 汽车 市场竞争太过激烈,很多人却忽略了 汽车 的本质。说了这么多,日系车好不好,如你题目所问,为什么师傅会推荐你买日系,在他的角度,修车无数,日系车可以说是故障最易排除的车系了,因为他觉得好修,所以推荐你买,免得你在车辆维护方面花太多的精力和钱财。朋友为什么很多推荐你买德系,因为他们消费者看来德系是质量的保证,而且品牌档次更高。而我看来,什么车系不重要,主要是你喜欢什么。

先说下,我自己家就有两台本田,一天8.5代思域,一台思铭。而我堂叔家还有一台讴歌TL和一台讴歌MDX,讴歌是本田旗下的豪华品牌。

由此你知道我是否同意你的观点了。

一、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设置一个前提,抛开狭隘的民族情绪。

由于日本曾经侵略过中国,所以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铭记 历史 仇恨,这一点我当然赞同!而如果中日开战,我也原意上战场保家卫国,但是别忘了现在是和平年代,发展经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才是我们当下的主要任务,因此在谈论产品的时候请不带带上有色眼镜,我们就谈产品本身。

二、日系车好在哪?

我之前曾在大型 汽车 销售与维修服务集团工作过,我们总工程师有一句话非常经典:“妈的看见日系车来就不想搭理他们,每次都只换个机油机滤就走了,找不出啥毛病挣他钱。最后可碰到一个要修车的,但是因为配件便宜,又挣不到啥钱。还是喜欢奔驰宝马,来了都多少有点毛病,随便一修几千上万。”

我们这个大师傅的话很有代表性,它说了日系车的优点:

1、质量稳固。

以我的8.5代思域来说,开了6年,就换过发动机减震块、轮胎、雨刷、压力轴承等部件,减震块、轮胎、雨刷都是橡胶件,时间长了老化了,压力轴承算是个机械部件,一个550块,其他都是正常的保养,一次也没有修过。

另外,日系车漏油等小毛病也要少于德系车美国车。

2、维修保养便宜。

8.5代思域加半合成机油就行,4S店也就370块钱,如果你去外面做,170就够了。换个空滤、空调滤也就30块钱。

如果不幸有别的机械部件坏了,其维修成本也不太是太贵,但是这个部件的价格与通用、福特、大众等品牌同级车型相比,基本都差不多,但是你要注意,日系车坏的几率更低,所以整体维修费用要比别的品牌便宜。

此外,日系车还有下面几个优点。

3、省油

这个不用多说了吧?日本二战后很穷,因此生产 汽车 的时候非常在意油耗,他们会想办法从发动机技术跟变速箱上考虑省油的问题。例如讴歌TL的3.5版本有6个气缸,在低功耗的情况下,发动机会自动关闭3个气缸,只用3个气缸工作,你说省油不?

为什么欧美车不这样做?

第一人家是发达国家,还喜欢柴油车,油钱便宜。第二,他们多大平原与大支路,交通条件好, 汽车 跑的快,频繁启停少,同样的发动机在这种路况本身油耗就低一些。

4、省油钱

这个意思是说,日系车能吃粗粮,例如在甘肃等山区地区也非常多的丰田普拉多和陆地巡洋舰,这些几十万的大号SUV甚至加90号汽油都能愉快的跑,而德系30万的车,都得95号汽油伺候着,每顿还得配上燃油宝等添加剂,加个92弄不好都油路阻塞,或是发动机故障。

5、空间设计更好

在车内空间的利用率上,日本人挺下功夫,会设置很多储物空间放手机放钱包等等,德系或者欧美厂商,有时候会追求设计感与,因此不会降低身板给你弄个洞放东西。

三、日系车这么好怎么不上天?

说了这么多,日系车感觉要上天啊,都是神车?

1、国内以讹传讹,喜欢说日系车轻,所以不安全。

但是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你自己去看看同级别车型的重量再说。

2、日系车在底盘上要比德系弱一些。

德国人搞了百年的 汽车 ,在底盘上积累了很多经验,因而他们的底盘质感更好一些,但是这个对于家用车来说,意义不大。

3、品牌影响力不行。

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宾利劳斯莱斯法拉利兰博基尼...说了一大堆,貌似没有日本车啥事。

这是 历史 和低于原因造成的,这些品牌成立时间早,拥有动辄百年的 历史 ,在全球有着很高的品牌影响力,而日系品牌大多都是二战后才慢慢出现,因此不容易受认可。

特别是在欧洲,日系车和美国车几乎没啥存在感,跑的都是德国法国品牌。

不过在美国和中国,大部分普通家庭还是会买日系车作为家用车,原因就是上述12345。

驾龄16年,开过11年出租车,行驶里程150万+,把两辆全新的大众捷达车开到报废为止,中间没有出过大的,一直在8000公里正常保养,第一辆开到50万公里的时候换了变速箱,因为烧机油,发动机只在70万公里的时候做了一次大保养;第二辆差不多也是这个情况,一般都是8000公里做保养,5万公里换变速箱油,8万公里换自归皮带,没有人为的,一辆车子看到100万公里左右……所以不管是大众车,还是日系车,主要如果是正常的开,都不会有大问题,很多问题其实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比如引起的后遗症,没有正常的维修保养;车无好车,人无完人,虽然从经济角度来说,日本车确实是不错的选择,稳定性大众的也不差;但我们买车基本上为家用,综合考虑的因素比较多,比方说舒适性,稳定性,性价比和配置等等!但我自己个人用车买车直接pass掉日系车,因为我更看重 情感 因素和情怀,所以我第一辆车是比亚迪L3的CVT版本,确切的说,车子不咋地,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国产车确确实实在进步,目前正考虑换车,我想会在VV7和领克01之间做个选择!

俺的卡罗拉,闽DE235?维修记录:目前里程200900公里 115000公里 换波箱油+工时费共125元。 125000公里 换万力轮胎两个398元 126000公里 换前刹车片+工时费共125元。 190000公里 换后刹车片+工时费115元。 每一万公里 京东自买金嘉护机油+机油格+工时费合计190元。 自换三次空气滤芯共75元。 自换三次空调滤芯共105元。 如有夸张,天打雷轰。